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0年来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述评 

来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12

进入21世纪,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2000年,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学研究所的沃建中主持完成了“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的课题,该课题分别在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五个地区进行抽样并选取了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心理基本健康者占79.4%,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者占16.4%,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者占4.2%。在心理健康六纬度上,我国小学生存在中度以上心理、行为问题,按照比例排列依次是:人际关系、情绪状态、动机、自我概念和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评价[1]。马德珍(2010)[2]以1071名山区小学生为被试,以“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HRSP)”为工具,结果发现:小学生心理问题总检出率为13.9%。其中有“学习障碍”学生的检出率为19.2%,有“性格缺陷”“社会适应障碍”“品德缺陷”“不良习惯”“情绪障碍”“行为障碍”“特种障碍”学生的检出率分别为17.5%、16.3%、15.5%、14.6%、14.4%、11.4%、11.0%。忻仁娥、唐慧琴、张志雄联合19个省、市、自治区大中城市的心理卫生工作者,在全国共组成22个课题协作调查组,采用 & (1983)编制的“儿童行为量表”(中国标准化版),对名4~16岁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各类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2.93%,其中男、女生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3.4%、12.5%;6~11岁(小学阶段)学生的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4.1%[3]。另外,学习焦虑在小学生所有心理健康问题中占比最大,检出率高达68.55%;社会适应的年级和性别差异显著(p<0.05)[4]。

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起始环节,其在人的一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小学生健康的心理不仅关系个人未来生活、学习、工作的幸福度和成就高低,还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总体发展水平,尤其关乎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美丽中国的中国梦的实现。因此,在学术与理论研究层面,精准把握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在因果层面探究小学生不健康心理的制约因素,以及研发科学而富于实效性的干预及矫治技术,这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职业义务和社会责任。

近10年来,我国在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心理问题的表现、形成原因、发展特征以及解决对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卓有成效,并取得了喜人的研究成果,这是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领域的共同财富,但不可否认,依然存在着诸多缺陷与不足,如基础理论类定性研究、干预技术研究、干预效果评估、本土化工具研发、历史性追踪研究以及积极心理学层面的应用研究均较少,呈现出揭示现状有余而深层探究、技术应用研究不足的局面;在研究方法、对象选取方面也存在非常明显的不科学、不完备情况。基于此,通过查阅近10年(2007~2017年)关于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文献,通过统计及综合分析,对文献数量分布趋势、研究工具的使用情况,心理问题的特点、影响因素、应对策略等进行综述,并有针对性地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概述

(一)文献概览

通过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以“关键词:‘心理健康’并含‘小学生’”,时间限定为2007~2017年,进行文献检索,共获取有效文献249篇,文献分年统计如图1。

图1 2007~2017年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文献统计

1.文献数量分析

首先,从整体来看,在2007~2017年的10年间,我国在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相比要少得多,特别是2009年仅有12篇文献。从图1可知:2009年、2015年的文献数量均少于其前一年(2008年、2014年),总趋势呈下降态势。其次,从所属研究类型来看,249篇文献中属于实证类调查研究报告的文献约为125篇,仅占50%。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课程改革类文献却如凤毛麟角。最后,图1显示2007~2017年的10年间,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类研究成果呈慢速增长趋势,其中2008年、2012年、2014年、2016年和2017年均较其前后年度有显著陡增的现象。当然,受心理学基础学科的理论研究和一般应用研究发展的影响,使得这一研究领域在其自身逻辑体系的构建方面不断趋于完善,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2)研究工具分析

对2007~2017年所有实证性研究报告采用的研究工具进行统计分析。从种类而言,研究采用的测量工具种类繁多,有症状量表,如Achenbach’s行为量表(CBCL)、Conner’s儿童行为评定量表、父母问卷(PSQ)、Zung’s抑郁自评量表(SDS)、Zung’s焦虑自评量表(SAS)、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等;有人格量表,如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量表(MMPI)、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卡特尔个性量表(16PF)等;有智力及发展量表,如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儿童版)、瑞文标准推理测验、中国比奈测验手册、丹佛智力量表(DDST)等;有心理健康评定量表,如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HRSP)、学习动机诊断测验量表(MAAT)、问题行为早期发现测验手册(PPCT)、Rutter儿童问卷、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等。这些较为成熟的工具性问卷和量表具有如下特点:①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较多地集中在一般心理健康方面,即认知态度、性格特征、情绪情感、人格特点、社会适应、学习焦虑、自我意识等,其作用重在消极心理学层面,旨在揭示小学生心理问题存在的客观性。②本土化问卷或量表的应用仍然较少,较多借用了西方文化背景下建构的研究工具,难免会产生削足适履之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研发事业的进程。③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与矫治技术的研发、研究依然很薄弱。④积极心理学引领下的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性教育及研究仍旧未被重视。

上一篇:深化高师应用心理学专业内涵式发展的课程新设
下一篇:家校共育 助力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