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社会学家李银河曾说,在所有最为主要的亲密关系之中,爱情是“最浓最密”的,因为“他们之间必须是发生了激情之爱的,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可“激情之爱”终究是要变得平淡甚至消失的。
而事实证明,当爱情中激情和浪漫的部分褪去之后,倘若女人还是如之前那般每天黏着男人,男人是很容易感到厌烦和疲倦的。
那么,我们就先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剖析一下男人在面临过于频繁的联系时的这份倦怠感来源于何处,以更好地了解男性心理以及亲密关系的内在机制,提升爱情质量。
刺猬法则——亲密关系中,双方心理上越靠近越是失去保护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在亲密关系中,适当的距离其实一个安全的屏障。这是因为大多数亲密关系中情感问题的产生,并不是由于双方不够亲密,恰恰是因为过于亲密。
这就像“刺猬法则”中的那一群小刺猬,在寒冷漫长的冬夜里,它们一开始为了相互取暖都最大限度地靠近彼此,却被对方身上的刺扎得鲜血淋漓。
可离得太远它们又无法取暖,最终他们只有保持在一个最适当的距离之内,才能在不伤害彼此的前提下温暖地度过寒冬。
其实,恋爱中的男女何尝不是如此呢?随着关系的深入、彼此心灵越来越靠近,同时却也越来越模糊掉了那份边界感,开始不再认真倾听对方的声音、开始变得“自以为是”……
于是,越失去了距离感,反而越是容易产生嫌隙和龃龉,像靠得太近的小刺猬一样,各自都被彼此的“爱”刺得满身伤痕。
所以,当你每天都要联系他、总是希望和他黏在一起的时候,其实是一种以“爱”为名义的“绑架”,但那份爱不会让他心动和怜惜,只会将他压得喘不过气而只想逃走。
凡勃伦效应——频繁的联系只会使你的爱变得廉价而易得生活中,当你喜欢上一个男生,迫不及待地激动又羞涩地同自己最好的闺蜜诉说这份情愫、纠结要不要去表白的时候,闺蜜往往会劝阻你的主动,会告诉你女孩子要矜持一点、不要让男人觉得自己很好“追”。
这背后所体现的其实就是心理学上的“凡勃仑效应”,本意是用来解释这样一种消费现象,一件商品不会因为其标价的降低而获得消费者的青睐,相反,消费者的需求度会随着商品标价的升高而增强。
这反映了人们的一种心理:高质量的产品往往伴随着高成本,在爱情中就是,要追到优秀的人往往意味着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等。
反过来,人们也很容易轻信这样的推论:低成本代表着劣质,而主动“投怀送抱”的恋人自身价值也较低。
于是,一个女人长期对男友过于频繁的联系和过分的依赖,会让男人心理上对她产生一种“轻视”和“不屑”,却更加抬高了他对自我的认知,结果就成了,你越是拼命地靠近和讨好,他越是一副“高高在上”清冷的模样。
墨菲定律——越是在乎、越是害怕失去、就越是容易失去对于传说中的“墨菲定律”,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通俗的解释也就是“怕什么、来什么”,许多人不信邪、却总是“屡试不爽”,似乎成了一个无法逃脱的“魔咒”。
事实上,这有点像一种心理暗示,如果一个人内心深处对世界认知的总基调是悲观的、不抱希望的,那么他面对生活的时候就会充满消极情绪,无论遇上什么事情他都不会觉得有乐趣。
同样地,当一个女人总是担心有一天男友会变心、会抛弃自己,那么她就很容易过于敏感地“监督”和“提防”男友的一举一动,并且一刻也不愿同他分离。
而她的这种情绪和状态势必会影响到自己的男友:一方面男友会无法忍受这种压抑的相处模式,另一方面她的不信任也会让男友渐渐对这段感情失去信心。
然后,结果真的“如她所愿”,自己“被抛弃”了。
但究其根本,是她一开始对待感情、对待男友的态度就是错的,她在心中早早地为这段爱情预设了一个糟糕的结局,然后结果导向地处处“猜忌”和“防范”,这样的心态一开始就是存在问题的。
既然太高的联系频率和过于靠近的距离是不利于感情发展的,那么我们就要学会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策略”、以让感情朝着更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上一篇:人类为什么要接吻?心理学家:“接吻能帮我们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