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孩子总喜欢黏妈妈怎么办心理学专家告诉你答案 

来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1-12

身边有位妈妈,因为是自己开门店做生意,所以时间上比较灵活,从出了月子之后就带着孩子去上班,可以说孩子平时基本上就是在店面里长大。

这位妈妈平时就穿着跟其他员工一样的工作服,所以孩子一看到跟妈妈一样工作服的人,就以为是妈妈,只让穿工作服的人抱,脱下工作服再去抱她,就哭得哇哇叫。

妈妈十分苦恼,觉得孩子对她太依恋,后来又听说了“安全感”一词,十分不解地问我:“我白天晚上都跟孩子在一起,为什么孩子还是这么黏我?是不是因为没有安全感呢?孩子这么黏我,怎么才能让孩子独立起来呢?”

相信很多宝妈都有像这位妈妈一样的情况吧?宝宝黏人,一刻都不能离开,必须时刻在孩子视线范围之内,一离开就哇哇大哭,还有的宝妈说连上个厕所都不敢关门,让孩子看着自己上才安心。

越陪伴越黏人,不陪伴又害怕造成孩子的安全感缺失,那么到底我们该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建立起孩子的安全感呢?

01、安全感的基础是什么?

生活中很多孩子都会对妈妈有依恋情绪,可是对家庭中的其他人却不像对妈妈那样,人们就猜测可能是因为妈妈从一出生就给他提供乳汁,所以宝宝才依恋妈妈,而不依恋其他人。

19世纪五六十年代,心理学家哈洛用幼猴做了一组实验。

他把出生不久的幼猴跟母猴分开,关在一个单独的笼子里,并且在这个笼子里放了两个玩具母猴,一个是铁丝妈妈,一个是绒布妈妈,铁丝妈妈负责提供乳汁,绒布妈妈没有乳汁,由此来观察幼猴到底是喜欢跟谁在一起。

如果按照人们正常的思维,幼儿是因为乳汁的原因才喜欢依恋妈妈,那么按理说幼猴更愿意跟铁丝妈妈在一起,可是结果却发现,除了饿的时候幼猴会跟铁丝妈妈在一起,大多数时间却是跟绒布妈妈在一起。所以哈洛教授指出,母亲给予的身体接触和舒适感,才有可能是孩子对母亲依恋的重要原因。

哈洛还做了一项实验,把幼猴放在一个新的房间,这个房间里有铁丝妈妈和乳汁,幼猴进入这个新的环境十分紧张,无视铁丝妈妈,也无视旁边放的玩具和其他物品,蜷缩在地上一动也不敢动。而当绒布妈妈在房间时,幼猴立刻扑向绒布妈妈紧紧抱住它,几分钟后他的恐惧心理就得到了缓解,开始在房间里溜达起来,也试着去观察和研究起房间的其它物品。

有研究表明,皮肤接触可以让宝宝的大脑分泌促进生长的化学物质,有些国家会让早产的婴儿贴在妈妈身上,这对婴儿调节体温、睡眠、听觉、味觉都有很大好处,因为经过这样的贴身相处,妈妈对宝宝的需要更敏感、更耐心,从而更有利于建立互相的依恋。

02、母婴依恋的不同阶段,宝宝有什么不同的表现

心理学家鲍比是研究依恋理论的创始人,他最开始是研究在二战中失去父母的孤儿的情况。

这些孤儿被放在孤儿院里,食物方面能得到保证,但无法像普通的婴儿一样得到母亲或者照料者的爱抚和情感上的支持,这些孤儿因为没办法通过肢体上的接触与抚养者达到情感上的安全依恋,所以在长大以后变得情感冷漠,无法和他人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

鲍比指出,在婴幼儿期间,依恋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比较宽泛的阶段,最终达到“母亲——婴儿之间动态的平衡”:

一、前依恋阶段(婴儿0-6星期):

这个阶段宝宝要从母亲那里获得食物和舒适感的抚慰,这个时间段如果把婴儿跟母亲分开,不会造成宝宝的不安和焦虑,他们不会怕生,因为此时他们对熟悉和不熟悉的人反应没有什么大的区别。

二、依恋形成期(6个星期到6-8个月):

这个阶段的宝宝开始对自己熟悉的人和不熟悉的人有不同的反应,已经开始有了分离焦虑的苗头,这个时候的宝宝如果不愿意让生人抱,一抱就哭是很正步宾现象,千万不要以为宝宝胆子小,给宝宝贴上“胆小鬼”的标签。如果此时我们看到别人家有六七个月大的宝宝不愿意让自己抱或者逗,一定要克制自己,理解孩子,避免给孩子心理上造成压力。

三、依恋明确期(6-8个月到18-24个月):

朋友家孩子刚刚一岁,现在每天上班都要进行一场拉锯战,宝宝这边拉着妈妈哭着不让走,在跟母亲分离的时候有着明显的焦虑情绪,而妈妈那边又着急着要上班,不得不离开。

上一篇:冰箱心理学 | 翻翻你的冰箱就能读懂你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