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心理学:遭遇一连串不可控的事情,人们才会发 

来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1-13
对于孤独的体验,通常伴随着一连串不可控的事情。
孤独本身是一种缺乏支持、缺乏陪伴的体验,本质上是一种受挫感。由于个体经历不可控的事情之后,意识到自己孤立无援的现实处境。这样的人本身很难合群,哪怕在面临孤独的境遇时,也只是想要得到支持、安慰、理解而已。可是平时没有人际关系的经营,也无从让别人了解自己,所以在遭遇不可控的事情时才会更加孤独。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们的自我实现过程,势必要满足基础需求之后。而所谓基础需求,也就是人际交往的需求,归属感与认同感的需求。
孤独的直接体验
孤独是个体感到失落,试图寻求支持的过程。他们平常不愿意跟人来往,但是在面临一系列不可控的事情时,发现自己陷入了孤立无援之中。他们此时也并不想与人交往,而是渴望跳过人际关系的经营阶段,直接获得他人的理解,支持和帮助。追溯到他们童年时期,应该对父母的依赖感特别强。作为父母可以无条件的理解、支持帮助他们,他们也无需讨好父母,或者学习经营和父母的关系。他们无需费力,就可以得到父母的理解、关心和支持。
这样的原生经历,使得他们懒得经营人际关系,但是却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支持和关心。尤其是在他们遭遇一连串不可控制的事情时,更容易激发出对早期原生家庭经历的记忆,并且产生一种以早期应对模式为原型的应对方式,那就是希望得到父母的主动帮助、主动理解和主动支持。在他们成年之后,由于缺乏成长的历练,仍然保留了过时的应对模式。每当遇到不可控制的事情时,就希望有人能够主动站出来帮助自己。他们脑海中想象的这种人,其实是他们的父母。
不可控事件对孤独的体验
与孤独相对应的是支持的力量,有些问题不是一己之力就可以解决的,势必要依赖他人的支持。不可控的事情对个体的认知影响是很大的,会使个体陷入无助感中。久而久之会造成个体自我效能感薄弱,再也无力应付生活的压力。追溯到他们童年时期,由于自身力量有限,面对问题时仍然需要借助父母的力量。也正是由于父母的过度保护,使得孩子没有得到有效的锻炼,面对不可控事情时只能依靠别人。如果此时没有人站出来,他们就会觉得孤独,失望,甚至会有被抛弃的感觉。
在他们长大之后,仍然继承了童年时期的应对模式。每当遇到困难和挫折,发现自己无法控制,就会选择放弃努力,陷入深深地孤独之中。他们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够有人主动的发现自己的脆弱,然后主动的帮助自己。他们并不想寻求长期的关系,当得到别人的帮助之后,他们会尽可能地摆脱这种关系。不了解他们的人,会觉得他们薄情寡义,其实他们只是没长大的婴儿,既不想被过多干涉自由,还有希望能够有人及时帮助、照顾、理解自己。
这类人只有在遭遇一连串不可控的事情时,才期待有人进入他们的世界。他们认为自己无力面对不可控事情,所以才希望有人能够无条件帮助自己。个体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内心的掌控感,如果个体意识到许多事情都不在掌控之中,就会出现失控感,就会认为自己与环境格格不入。个体的内在力量与自我认知有关,个体越觉得自己失去了支持,内在力量也就越薄弱,也就越无力应对不可控事情。一连串的不可控事情,让他们觉得自己既孤独、又弱小、又无助。
如何看待不可控事件,以及走出孤独?
所谓不可控的事情,包括真实的不可控的事情以及虚假的不可控的事情。所谓真实的不可控的事情,指的是按照你目前的能力的确无法应付的问题;所谓虚假的不可控的事情,指的是你按照童年的思维分析之后,觉得自己无力应付的问题。在你小时候你的力气不足,无力挑起一桶水;等你长大之后,你的力气足以挑起一桶水,那么这桶水便不再是问题。但是如果你虽然长大了,但是仍然按照童年时期的思维面对这桶水,那么这桶水依然是你不可控制的问题。

上一篇:经典心理学实验汇总:拥挤实验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