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父母陪孩子成长过程中,如何有效亲子反馈呢? 

来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4-14

#陪你一起长大征文大赛#

父母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往往容易犯错不知道该如何在亲子互动中向孩子反馈今天我们针对儿童心理学中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来对这个问题做一个浅谈。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是一个持续一生的进化过程。这个过程以个体自我为先导自我按生理的成熟顺序与内在成长和社会要求相结合形成一个连续而有阶段性的心理社会发展过程埃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同一性在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个体都有一种确定的危机都以一个特定的任务为其特征。如果要使随后的发展正常进行这一发展任务就必须很好地完成。

该理论对思考“我从哪里来”?自我意识?有重要意义。埃里克森强调环境决定的作用如我国的孟母三迁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重要的领导和老师的期待对一个的发展占据重要作用皮格马利翁期望效应皮格马利翁古希腊雕刻家对自己的雕塑期待为活人而经过年年月月的期待雕塑成为了真人环境中的个体受到来自他人的期待该个体会发生内在的改变。

第一阶段0~18个月左右为婴儿期或称婴儿前期

人格冲突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目的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此时不要认为婴儿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第二阶段18个月~4岁是儿童早期或称婴儿后期

人格冲突自主对羞怯与怀疑

目的培养自主感克服羞怯与怀疑。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并且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因此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

第三阶段4~6岁是学前期或称幼儿期

人格冲突主动对内疚

目的培养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

第四阶段6~12岁是学龄期或称童年期

人格冲突勤奋对自卑感

目的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另外如果儿童养成了过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这种人的生活是可悲的。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

第五阶段12~18岁是青春期

人格冲突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

目的建立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

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

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机理论用于解释青少年对社会不满和犯罪等社会问题上他说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于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没有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宁做一个坏人或干脆死人般的活着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他自由地选择这一切。

上一篇:心理学:有一种“内耗”伤害,叫“胡思乱想”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