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心理学:从《小舍得》《陪你》看离婚这件事 

来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4-27



前不久,一组2020年第一季度全国离婚率统计数据上了热搜。位列榜首的是吉林省,离婚率高达71.51%,有一半多省份离婚率在40%左右,全国平均下来基本也处于这一水平中。

前几天看到一个报道是说一女子五年内四次起诉离婚,都被法院驳回,可谓是想离离不了。

01 对婚于离的看法

其实离婚一直是一个“负性”词汇,哪怕在离婚率居高不下的今天,也不会认为这是一件正确的事。就连在心理学测评量表中,离婚都被判定为是一件对案主影响极大的负向影响,甚至对个体的影响度是排在家人死亡之后的第二位负向影响因素。

回顾历史,离婚并不是现代才有,而是自古就有。只不过,从前女子要离婚难度比较大,但是男子要“休妻”的话就简单很多。电视剧《知否》中,淑兰想要合离还搭进了大半嫁妆。


很多人会说60、70年代离婚率为什么那么低?因为“从前车马慢”而且“从前东西坏了人们都想着怎么修,现在东西坏了大家都想着换新的”.....

我有一个亲戚,60年代的人,在儿子读小学三年级左右的时候选择了离婚,自己带着孩子,并未再婚。在那个时代,离婚的人非常少,哪怕过得不好也要勉强支撑。我自己的小舅妈跟小舅舅关系非常不好,但没有离婚,她将自己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哪怕表哥年近40,她还在后面给他提裤子。因为,夫妻之间实在是无话可说,这种形式的“白头偕老”就是幸福吗?

再看看最近两部热播电视剧《陪你》和《小舍得》在聚焦子女教育这一主题的同时,也蕴含着对离婚的看法。就拿《陪你》中的沈晓燕来说,她的婚姻并不幸福,可以说她跟丈夫李翔甚至就不是一路人,而且两人已经领了离婚证。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当然,客观现实也是她无处可去)而采取了离婚不离家的状态。有一次她喝多了哭着对苏醒说“不能让孩子没有爸爸”。其实,这里我是不能理解的,哪怕离婚了孩子也是有爸爸的,这种血亲关系是不会随着姻亲关系的解除而解除的。在《小舍得》中老爷子中年离婚,又带给了人们关于人性或者说人对婚姻诉求的另一种思考,“年少时的婚姻要满足浪漫想象”“中年时的婚姻要满足有人照顾的需求”。



其实,离婚也只是一个客观事件,我们要用正确而理性的眼光看待这件事,而不外加主观异端。当然,要实现这一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02 离婚中的弱势群体

在离婚中,有很多人会关心到底是男方弱势还是女方弱势。很多研究都显示,就婚姻这件事而言,男性幸福感高于女性。因为,女性被社会要求、文化传统赋予了更多的角色要求。

但其实在离婚这件事情中,处于弱势的是“母亲”。很多妈妈都觉得自己的婚姻过不下去了,但是为了孩子又想忍,觉得无论如何要给孩子表面“完整”的家,就好像《陪你》中的沈晓燕。于是,在这种离与不离,忍与不忍中撕扯着自己,让自己的情绪摇摆在平稳与爆发之间。刚刚看到一个新闻,一个8岁女孩被怀孕后妈暴打,父亲却说“自己什么都做不到!”还埋怨孩子亲生母亲“离婚,让孩子受罪”。其实,孩子母亲只是无法忍受孩子父亲家暴和出轨,这个选择并没有错,反而不负责任的父亲却来指责孩子生母。

我们的孩子也是非常聪明的。朋友跟我说,曾经她6岁的女儿问她“妈妈,你是不是找错丈夫了?”她先是一愣,然后告诉孩子“可能吧”。所以,夫妻关系好不好,孩子是能够直接感知的。

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说,每个人只有照顾好自己,才能照顾好身边的人和事。然而,妈妈们或者说妻子们总是善于“付出”和“牺牲”的角色,将自己的需求放到家庭需求、父母需求、子女需求之后,不仅让自己疲惫不堪还满心委屈。

所以,不论你是谁,都请先照顾好自己。这点,我们可能都应该像南丽父亲学学。



03 什么是好的离婚

首先要声明的是,我们并不是鼓励离婚。

但如果真的要离婚,如何离婚也是非常值得商榷的。好的离婚对离婚双方、孩子和各自的家人都是非常有益的。

所谓好的离婚,要根据各自家庭的实际情况,将对彼此和彼此背后家庭的伤害降到最低。

上一篇:心理学什么样的人不配有爱情具有这种人格的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