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看脸识人是人们在社交生活中,对于进入一个新的圈子里的最初认识。“察言观色”便是如此,在对任何人或事物都不甚了解之时,外表便成了其他人对于ta最基础的印象定义。
所以,每当我们来到新的工作单位或是进入一个新的社交圈子,精心地打理好个人仪表,一定是最首要的事情。
在中国古代,面相学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至《礼记》,棣属于中国古学“五术”之一,主要是利用人类面相上的特征和行为举止来判断一个人的性格和身体健康状况,之后又与《易经》《三命通会》等玄学理论融合,发展成了通过面相特征与变化从而推测命运的一套理论。
《礼记》之中曾经记载“视上于面则傲,下于带则忧,倾则奸”,意思为和人相处时,如果视线高于对方的面部,则显得极度傲慢;如果视线一直游离在对方的腰带处,则显得充满了忧愁;如果视线一直看向其他地方,则会让对方觉得自己别有用心,满心算计。
春秋名仕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平吴成功,重夺王位之后,自知勾践“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遂选择了与西施隐退朝野,泛舟齐国。
清朝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曾国藩也对面相学深信不疑,还对此颇有研究著有《曾文正好相术》一书,曾经一手提拔晚清名将江忠源时评价他:“骨鼻剑脊,龙准日角,立明天下,以节烈死。”
果然江中源一生刚直豪爽,出任清朝统帅,在对抗太平天国起义之中,痛失泸州后,不愿受辱投水自尽。
而在西方世界中,关于面相的研究发源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说过:“面目黑者,都有作恶倾向。”看似非常主观武断的说法,但随着医疗科学不断发展,这句话被证实了确实有着相应的科学道理。
法国神经学家孟菲斯曾经用弱电测试过一些长期抑郁、精神不稳定的人群,他发现当微电流经过这些人脑内的颞叶时,刺激了大脑边缘系统中关于情绪调节的区域,这时测试者们会表现出焦虑厌烦以及暴力倾向。
这正是大脑的调节系统正在分泌出的激素和控制中枢抑制双重作用下的表现,这时内分泌机能则通过激素动态在皮层之下产生黑色素的沉淀。
所以当一个长期处于抑郁、暴躁、不满而又长期隐忍的人,ta的面部上多多少少都会呈现出黑色,正是我们俗话说的“印堂发黑”,这一体征往往预示着此人大事不妙,灾祸临头,毕竟长期处于消极生活之中,灾祸的到来也比普通人的概率大得多。
美国心理学实验室曾做过一个实验,让陌生人相对而坐,互相观察对方的外貌后,再写出从样貌而得出的,关于对方身份信息的猜测,结果实验显示,对于面容姣好的人,大部分人得到的都是一些正面的猜测,而一些长相稍微奇异的人。
例如:眼距过宽,嘴唇过薄,或是眼睛呈三角形等等,都是属于一些第一眼让人不舒服的长相,所以得到的猜测也多为“诈骗犯”“智力缺陷”等等,虽然不能盖棺定论,但这次的实验结果,根据面部猜测身份的正确率达到了72%,由此证明“以貌取人”相对来说并不是一项空穴来风的标准。
FBI著名犯罪心理学家保罗曾在自己的著作里,详细介绍了罪犯利用外表进行犯罪的特征:诈骗犯通常需要具备一副浓眉大眼,端正大方的脸,这样的面貌的诈骗成功率远远高于那些长相精明,贼眉鼠眼的骗子。
连环谋杀犯通常长相普通,平易近人,拥有一到两个朴实的爱好,例如钓鱼和种植等等,这幅皮囊正是蒙蔽那些受害者最强大的伪装。
激进杀人犯通常拥有一张令人不适的脸,因为心理因素造成长期颓废,眼窝深陷,两颊下垂等等,而且极为容易出汗,和无缘由地颤抖,因为他们的大脑情绪中枢常常异常活跃兴奋,这促进了汗腺的发达,而他们的犯罪行为也没有经过谋划,像一颗定时炸弹一样,随时都可能爆炸。
上一篇:心理学如果需要过桥,你会选择哪个测你今后的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