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心理学:让身边的人“失望”,是一种智慧的生 

来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5-09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有的人在看到文章标题之后,可能会觉得这是一种错误的价值观,甚至有一种举报的冲动。先切莫冲动,本文并不是字面上理解的意思,而且存在一定深意的,希望你仔细阅读,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情绪究竟是什么?

俗话说得好,人生有五味,喜怒哀乐悲。其实情绪就是如此,一个人在面对不同人和事时,会产生不一样的想法和情绪。有时也不光是对他人和外界,还包括对于自己。

心理学观点认为,情绪是个体的一种主观感受,是大脑的一种感受和状态。

情绪:固有的动机

著名心理学家汤姆金斯认为,情绪是个体对于外界的一种行为,通过这种行为,我们可以得出此人对于外界环境的承受能力。

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则认为,情绪当中出现的内耗行为和个体对于原生家庭的情感直觉关系十分密切。

简而言之,在原生家庭中的经历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以后的经历。

比如那些在成长过程当中,经常受到父母批评、打骂的孩子们,在成年之后往往会变得极端、偏执甚至是冷酷无情。反之,那些健康成长的孩子们则更加阳光和自信。

在心理学家看来,那些“内耗效应”比较严重的人往往都比常人更能忍受生活中的不顺,尤其是对于痛苦和消极的承受能力。很多人即便是一开始和人发生了矛盾,之后也还是会忍让,并不会直接发作。

这其实并不好,因为消极和负面的情绪会在个体内心形成愈发难以解决的情绪,最终导致“积少成多”,让人做出十分难以预料的事情。

弗洛伊德认为,个体自我的三个不同层面:本我、自我以及超我,对于个体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存在截然不同的看法的。

但是当三个层面的自我出现冲突和难以协调的问题时,个体就会陷入一种焦虑情绪之中。此时个体精神上会出现一种保护措施,让自己免于遭受折磨。

很多人之所以活得很累,其实是因为对于自我过分压抑,在与人交往的过程当中,会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所以他们会感觉自己始终在迎合,而没有想要的行为。

简而言之,之所以会在生活当中感到疲惫,其实就是这样性格的人太过于在乎他人的情绪,太害怕别人会对自己失望。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改变这种情况呢?

调整认知

尊重自己的情绪 情绪ABC理论是心理学家艾斯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一个人之所以会情绪异常,并不是因为某一件事,而是因为个体对于某件事的看法、解释及认知不协调而导致的。

在生活当中,尊重自己、尊重内心的各种情绪,才能够不被身边的各种人和事而左右,最终做真实的自己。

当然,无论成与败,都没有必要怪罪他人,都是由于自己的各种决定与行为导致的。 关于人生的成与败,最重要的一点其实就是心态。

不同的情绪会折射出个体不同的境遇。

有的人可能体会比较深一些,当他人因为自己的行为而失望时,自己会很难以接受。这其实是个体将情绪当中的失望夸大了,事实上并没有什么值得难过的。

建立自尊

在《鱼我所欲也》中,孟子曾经如是说:“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其中,“呼尔而与之”以及“蹴尔而与之”就是两种对于外在的自我的侮辱,所以之后的“弗受”与“不受”也是对于自己自尊的保护。

在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眼中,中国社会文化当中,各种社会活动的中心是“自我”,之后才逐渐往身边关系扩散。所以“自尊”,当然也就是先从尊重自我开始。

并且在社会生活当中,令人失望的事情总是会存在的。但是我们没有必要因此就对自己失去信心,而是应该鼓起勇气,告诉自己这是正常的。之后勇敢前行。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上一篇:微表情心理学第三十三课 身体语言-一个眼神开启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