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绿色消费与心理学应用主题论坛在京召开 

来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6-10

创建绿色生活,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绿色消费与心理学应用主题论坛于6月10日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召开。论坛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IFAW)公益支持,邀请政府部门、国内权威心理学学者与专家、野生动物保护与研究社会机构等多方主体代表齐聚一堂,探究心理学在绿色消费行为倡导、特别是减少非法野生动物制品消费领域中的应用。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傅小兰研究员为论坛致开幕词

中科院心理所所长傅小兰研究员表示,希望本次论坛能为专家提供一个开放式跨学科讨论平台,展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绿色生活创建成果。同时围绕绿色消费,创建中国特色的心理学应用理论体系与智库,逐步实现“理论本土、方法多元、技术赋能”,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本次论坛邀请了生态环境部郭红燕主任,以“‘十四五'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构建”为题作报告,来自北京林业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的多位专家也就如何影响及干预绿色消费行为为主题进行了分享,探讨了“信息框架与信息强度对绿色消费意愿的影响研究”、“ 多学科视角下的野生动物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研究”以及“绿色生活方式的社会心理学途径:国民心理建设和柔性管理”等多个话题。IFAW在论坛上分享了与中科院心理所联合开展的“减少非法野生动物制品消费”研究成果。

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高级项目官员马晨玥在论坛上分享从心理学视角出发的野生动物制品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及干预对策研究成果

对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非法贸易正在给全球的生物多样性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为了保护濒危物种,IFAW在非洲、中东、亚洲开展工作,支持全链条打击非法野生动物贸易。IFAW与中科院心理所于2018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发起了“减少非法野生动物制品消费”主题心理学研究。该项目结合科研机构与野生动物保护组织的优势,基于心理学理论探究非法野生动物制品消费行为的成因和改变方式,并服务于野生动物消费行为改变乃至绿色消费行为倡导。

中科院心理所孙彦项目团队与IFAW的合作研究对减少野生动物消费意义和价值包括:脱离了以往只关注于某一种物种的研究范式,研究按照公众对野生动物制品的消费动机,把野生动物制品分为享乐型和实用型,并发现即便是对于传统被认为纯粹出于实用性目的使用的药用型野生动物制品,公众仍认为其拥有享乐属性;借鉴内隐联想测验技术手段,实验弥补以往自陈式态度调查方式的不足,发现内隐与外显消费态度存在差异;建立纳入心理、行为及人口学多维度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找到了显著影响野生动物制品消费的“面子观”、“环境自我认同”等因素;并充分考虑了中国文化、社会环境和消费者群体特征等中国文化语境,选定“社会规范理论”为理论基础,证实有针对性的使用社会规范理论可以有效的干预野生动物制品消费。

“在与中科院心理所的合作中,我们敢于挑战固有思维和方式,识别研究方法和领域等方面的盲点,深度考量中华文化的特殊语境,从本土乃至亚洲文化视角出发,尝试用中国智慧与方法论,减少对非法野生动物制品的消费,促进绿色消费,”IFAW中国代表何建国表示。

近年来,中国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履约和打击野生动物走私等各项工作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当前,我国持续加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力度,坚决落实2020年3月发布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并积极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修订。在全社会倡导拒绝非法野生动物消费,营造绿色消费新风尚,对于彰显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有着重要意义。

本次研讨会以“创建绿色生活,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是中科院心理所、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与各界专家、学者响应国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号召的体现,也是为达成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提出的到2050年实现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和惠益分享目标、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好愿景添薪助力。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毅飞

上一篇:心理学饿了3天,你会选哪碗面测你命里自带什么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