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心理学:有一种人,害怕被控制,却又总是忍不 

来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6-10

在我们生活中,有一种人害怕被控制,却又总是忍不住依赖他人——自卑者。

“一个人在五岁之前的生活经验,就已经决定了他(她)成年后,解释自身遭遇以及回应的方式。他/她对于对这个世界,和自己应该期待些什么都已有了基本的答案。”——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自卑与超越》的作者,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这样定义童年对一个人的一生的影响。

作为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阿德勒在思想最为成熟的1932年,写出了《自卑与超越》一书。在这本书中,阿德勒指出,

人由于身体缺陷、骄纵、忽略所引起的自卑,很大程度上会摧毁一个人,并使人或自甘堕落,或精神出现异常。

但在另一方面,阿德勒也指出,一个人的自卑也有反作用力,那就是,因为被受刺激,人往往会发愤图强,从而迸发出潜在能力,在其他方面补偿自己的弱点。

在《自卑与超越》这一著作中,阿德勒特别将器官缺陷、娇纵、忽视这三者,归纳为儿童时期最容易碰到和出现的问题。

阿德勒指出,凡是存在以上问题的儿童,在获取安全感、优越感时的方式,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强调自己的身体缺陷、得到或依赖他人的肯定、以哭闹淘气等非常规方式,来引起他人注意的。

因此,他们往往缺乏一种正向努力的成功经验,即通过自己正常的努力,或是自我奉献、主动对别人发生兴趣,以及互助合作来达到目的。

在这种情况下,以非常规方式获得安全感和优越感的儿童,将更容易遭受挫败,更能感受到失败感。

结果,在不断长大的过程中,这种错误的“行为-目的”循环路径,不断被强化、放大,最终形成为一个人的主要人格特征。

阿德勒认为,人的这种自卑感和行为,是可以被纠正的。

简而言之,个体想要纠正自己的自卑感和自卑行为,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需要判断出自己的哪些行为,其实是自卑的表现;

第二,这种自卑背后的潜在愿望,究竟是什么;

第三,童年或成长过程中,个体早期的人生经验与经历,造成了现在心理和行为上的错误反应模式;

第四,旁观者应向自卑者明确指出其自卑行为和错误感受;

第五,旁观者应帮助自卑者重新建立起一套正确的行为和心理反馈模式——即阿德勒在书中通篇都强调的“合作”,从而实现利人利己的普世价值。

以上,是我们对人的自卑感以及相关内容的阐释。

不少人可能已经注意到的是,自卑感的产生与童年经历,或早期人生经验有极大的关联。

如果一个人想要疗愈自卑感,或在亲子教育中避免对孩子无意间造成心理伤害,那么要么回归到童年时期的经历,一一面对或释怀;要么,就要从现在开始,即养育孩子期间,谨慎行事。

对于孩子而言,母亲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起非常关键的作用。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母亲的养育方式和反馈方式,对一个人是否会自卑或造成自卑心理有着决定性作用。

那么,母亲应该如何做,才能最大限度上,避免孩子成为矛盾型自卑人格的人呢?

在阿德勒看来,母亲至少应该做到以下三步:

第一步,充分守护孩子,在孩子感觉到安全、放心的前提下,让孩子与外界建立起初步的、积极的、健康的联系。

譬如,母亲应该时刻跟随孩子去探索外部世界,当孩子在陌生环境中独自探索时,母亲应该确保自己理解到孩子在做什么,并观察到他的心理和感受。

更要在他感到害怕、恐惧、疑惑时,及时出现并加以安抚,从而让孩子在心理上建立起“母亲随时与我在一起,我不用害怕”的安全感。

第二步,母亲要学会引导孩子的兴趣,逐渐转移到父亲身上,为孩子引入另外一个男性合作角色。

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在母亲通过日常守护和关爱给孩子建立起充分的安全感之后,还应该让孩子与父亲充分交流和接触,孩子对父亲的感受会建立在与母亲的比较基础上,他会明显感觉到父亲与母亲角色的差异,行为的不同。

这种不同的体验感,会扩展孩子的心理层次,让孩子在心理上、人格上逐渐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进而更了解自己,对自己充满自信。

第三步,以母亲为主导,引导孩子扩大社会接触面,引导孩子对家庭之外的人,对社会上的其他人产生兴趣。

上一篇:心理学:一个人喜欢什么运动,往往透露出他的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