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这三个细思极恐的心理学实验,揭示家庭教育最 

来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10-15

你现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

你的教育方式里,藏着孩子的未来。

——萨姐

知乎有一个匿名提问:一个家庭健全的孩子,为何会感到缺爱?

题主说,父母一没离婚二没家暴三没出轨闹矛盾,她甚至想象不出,还有什么样的家庭比这更幸福完整?

然而,从小到大,她始终感觉自卑、焦虑、抑郁,无法正常社交。

明明糟糕的成长环境更容易让孩子患上心理疾病,可为什么在近乎完美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会极度缺爱?

这一问揭开无数人藏匿在童年的伤痕。

其中一个回答触动人心,@人类维修师MMMia说:因为人类幼崽需要情感上的连接,而大部分家长都“爱无能”。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还有无私的爱,那一定是父母给予孩子的爱。

然而现实中,父母爱孩子,却不懂孩子;给予爱,却并非是孩子想要的;到头来,爱却成为一场伤害。

李玫瑾教授说:家庭抚养不仅是物质的,更重要的是心理抚养。

下面这个三个心理实验,看似跟家庭教育无关,却对孩子的一生影响深远,各位家长一定要了解。

01

恒河猴实验:

从小未被爱满足,一生爱无能

母亲在孩子的成长中,到底占据怎样的地位?

不同的养育方式,又会对孩子造成怎样的影响?

著名心理学家哈里·哈洛针对“母亲对健康儿童发展的重要性”,曾在恒河猴身上,做了一系列的实验。

实验过程很残酷,却拯救了千万家庭。

实验开始,哈洛将出生不久的婴儿猴,隔离在没有生命的实验室,陪伴婴儿猴长大的是两位“代理妈妈”,一个用金属丝网做的,一个用软布包裹木头制成。

实验者发现,哪怕“钢丝妈妈”能够为婴儿猴提供奶水,但小猴们愿意花更多的时间与“绒布妈妈”待在一起,享受柔软的绒布质地带给它们肌肤上的亲密感。

实验表明:母婴之间的纽带,并不完全取决于前者是否能够满足后者的生理需求。

但,仅仅给予婴孩亲近和抚触,就能够满足他们健康成长吗?

很快,实验者发现:这些在绒布妈妈呵护下成长的小猴子,放归猴群后,却格格不入。

它们性格孤僻、行为具有攻击性,甚至对繁殖失去兴趣。

在人工助力完成繁殖后,这些猴妈妈们根本不具备抚育能力,它们殴打孩子,有些还残忍地杀害孩子。

从小不曾被爱过,长大后也无法拥有爱人的能力。

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说:每个人都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将会影响他的一生。

想起电影《芳华》中的小萍,6岁时母亲改嫁,父亲被劳改下放,小萍跟随母亲和继父生活。

因为继父不接纳,妈妈不敢对女儿有任何爱的表达,哪怕拥抱,她都吝啬给予。

小萍是个懂事的孩子,在寄人篱下的日子里,她不哭不闹,在孤独的煎熬中成长,坚持给牢中的爸爸写信,成为她生活唯一的精神寄托。

小萍长大后在写给爸爸的信中说:

“妈妈只抱过我一次,还是因为我特意把自己冻得发了高烧,才换来的。

我坐在吃饭桌边,不觉得那是我的家,也不觉得那些是我的亲人……”

长期缺爱,让小萍的内心深处缺乏安全感,即便自身足够优秀,也本能地自卑到尘埃里。

当她拥有机会站在舞台中央当主角时,她退缩了;

当她遇到爱人时,却告诉自己:他很好,但我配不上他;

当她因为救治伤员,受到表彰,成了英后雄,自己却疯了……

很多人都在为小萍的命运唏嘘,也不理解她为何会疯?

事实上,对于从小没有被爱满足过的孩子而言,她想要的,这个世界不曾给过;这个世界硬塞给她的,她也承受不了。

童年是人生的底色,而父母的爱是孩子生命的底色。

也许物质可能让孩子身体健康,可孩子的心理营养,却需要父母爱的滋养。

亲子之间的缘分,不是本能的相处,就是“爱的给予;亲子之间,也和陌生人一样,需要从认识开始,陪伴、体验、交流、思考、创造……

充满互动的“爱”,才能教给孩子爱的能力,这也是孩子未来拥抱生活的勇气,行走世界的底气。

02

不倒翁实验:父母是镜子,孩子是影子

前两天,刷到一个视频,短短几秒钟,却令人触动。

在一个上天桥的台阶上,老人拎着一堆重物,艰难地往上爬,隔着屏幕我都能听到他沉重的喘息。

一家三口与老人擦肩而过后,就在这时,妈妈转回身关切地询问:“需要帮忙吗?”

上一篇:心理学:你的脸,早已出卖了你的生活状态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