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心理学:暴力也非全体现行为上,“面善语恶” 

来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1-12

卷首语:

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宁静且温柔,散落四方,如树一般,吸收着这个世界的焦虑;

而有的人阴晴不定,暴烈易怒,就像是在你周围遍布地雷,稍有不慎就能引得他把你炸的粉身碎骨。


案例

2020年上海浦东新区泥城镇发生的血淋淋“杀妻焚尸案”,令人毛骨悚然,更令人惋惜的是受害者刘女士已经怀孕了。被害人被发现时,尸体被烧的惨不忍睹,身上还插着一把水果刀。

而杀人凶手居然是她的枕边人,杀人原因为妻子要把钱留给公公治病,而不给他还赌债。凶手描述,当时脑子一热就捅了妻子。这便是典型的“火药桶”,脾气上来不管不顾,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无所不惧,以至于酿成无法挽回的恶果。

那么这些“火药桶”是怎么产生的,而我们又要如何鉴别呢?


一、暴力受基因影响

心理学家詹姆斯发现一些极端暴力罪犯的大脑扫描图,都有相通之处——负责同理心和道德观的部分小于平均水平。

而大脑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和遗传决定的。讽刺的是詹姆斯作为一个世俗眼中的“成功人士”,大脑扫描图居然和极端暴力罪犯的相似。


其实这也并非无迹可寻,詹姆斯的家族史的确充满血腥,其父系家族曾出现过包含弑母杀妻在内的数件杀亲案,而詹姆斯自身也患有轻度的躁狂症。

这里要说的就是影响大脑的第二个因素——环境。环境也是会对大脑的结构产生影响的,尤其是在个体的幼儿阶段,因此良好、健康的教养方式对一个人是至关重要的。


二、暴力可能会成为一种行为图式

如果说环境对大脑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那么它对一个人行为图式的影响则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所谓行为图式就是,自动化的行为模式,比如看到蟑螂不用思考,就下意识的抬脚就踩。

当暴力图式形成后,个体遇到刺激,不加思索就会自动引发攻击行为。而形成暴力图式的原因,大多是因为他们没能学习到除暴力手段以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也就是为什么遭受过家庭暴力的孩子,长大后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个就是从受虐者成为施暴者,一个就是极度溺爱孩子,两者都是因为他们没能学到更好的教养孩子的方法。


三、那些在语言中暴露出来的蛛丝马迹

一个人的性格可以在他的语言、行为中有所体现。而暴力也不仅仅体现在肢体行为上,语言的、情感暴力也可以对人造成伤害。

那情感、语言暴力者在说话时都有哪些表现呢。

首先,他们在日常生活情境中,对平辈人一直使用命令的语气。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理心,不能考虑对方的需要,只考虑自己的想法。

其次,他们经常引导对方按着自己思路走,这其实也是一种控制,只不过加了一层柔软的外衣,是真正的糖衣炮弹。

最后,他们经常用言语攻击他人的自我,通过语言攻击让对方觉得自己毫无价值,而事实却往往并非如此。


当你觉察到自己总是受到若有若无的命令,发现自己的思路总是被人牵着鼻子走,发现自己总是受到攻击。当一个人让你觉得自己不再喜欢自己,让你变得小心翼翼不敢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那么,请离这个人远一点,他可能正在对你施加情感暴力。


结语:

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火药桶”,最好的方法就是敬而远之,远远离去,以免伤到自己。

作者|山海

编辑|山海

图片|来源网络

参考资料|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上一篇:心理学:改变人生的“洛克定律”,鲜少有人真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