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太懂事的孩子更容易抑郁?——心理学:什么是 

来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3-01

大人都学坏了,上帝正考验他们呢,你还没有受考验,你应当照着孩子的想法生活。——高尔基《童年》

懂事,对于很多小朋友来说,似乎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赞美。

夸奖一个小朋友懂事,通常意味着:

懂得去考虑家人与邻里的感受;

主动去承担一些责任;

能够执行父母或其他人的指令;

不会轻易表露出一些负面的情绪。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无时无刻都在学习着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大人,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

过早地成熟,也会成为心理不健康的一种诱因。

依恋理论的创始者,心理学家约翰·鲍威尔在对于焦虑型依恋的阐述里,就有提到

因为从孩童时期就缺乏对自己内在需求的积极关注,因此在成年后,也无法去正视自己的一些正常的基本需要,形成了一种自我压抑的惯性,从而以一种无意识的焦虑表现出来。

懂事的孩子在成年后,通常也会成为一个广受欢迎的大人。

“我很好”加上“大家都很喜欢我”这两种信念,常常让他们对于自己的抑郁与焦虑情绪缺乏觉察与意识,他们在大部分时间里能够扮演好一个优秀的大人,但不时会有一些强烈的负面情绪,在某一个瞬间突然将他们击溃。

什么是亲职化儿童

一直都觉得照顾好弟弟妹妹是我理所当然的责任,但我好像一直不敢承认,自己也是一个需要别人关心与照顾的人。

每个人都不可能生来就是一名大人,作为一名婴儿,我们都需要养育者精心的照料,才能够获得“活下来”的机会。

但即使度过了婴儿期,孩子也需要他人的关爱与照料,来形成一种健康的自我认知。

亲职化儿童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

伊万·博索尔门伊-纳吉提出的,指的是一个人在童年时期缺乏足够的照顾与情感关怀,反而在童年时期就去扮演一个“照料者”的角色。

这种现象常见于:

单亲家庭

父母有严重的健康状况

父母有酗酒等成瘾行为

家庭经济困难

有研究者指出,女性身上出现亲职化的现象要高于男性,同时长子长女出现亲职化现象的几率也要更高,这很有可能是由于社会文化中常见的角色刻板印象造成的。

亲职化的典型表现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如果孩子过早地需要去照顾好父母这个客体,那么他们内在的

虚假自我

就会被唤醒。

也就是说,TA会变得无法形成一种健康的自我认同,而是倾向于在别人身上去寻找自己的存在感。

这种倾向一旦形成,那么生活里无时无刻都会蔓延着一种焦虑的情绪,因为别人的反馈是充满不确定性的,也会对别人的反应做出过度解读:

TA只是嘴巴说说的吧,心里真的这么想的吗?

而当一个亲职化的孩子长大后,通常会有以下5种表现:

1.责任心过重

总觉得自己要为别人负责,即使是需要休息的假日,也有应接不暇的责任;

2.缺乏安全感,控制欲强

在团体里习惯性地去扮演一个“家长”的角色,认为别人应该要按自己的指令来行事,在亲密关系里,也会成为一个控制欲极强的恋人;

3.超龄的思想

总在考虑自己下个以及下下个人生阶段的忧虑,认为自己应该超前的完成任务,以及常常提醒别人要多考虑自己未来的规划;

4.总觉得别人亏欠自己

即使别人对自己表达了感谢,也会怀疑对方内心真实的想法;

5.自我忽视

习惯性地否认自己的负面情绪,或者将其压抑,认为自己需要百分百地表现出正能量的一面。

有研究者认为,亲职化孩子长大后有更高的几率会患上抑郁症与焦虑症等心理疾病。

即使没有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也会对一些日常工作与生活造成负面的影响。

亲职化的经历会导致一个人形成完美主义、应该思维、罪责归己等负面认知习惯,通过认知调节,通常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如果你在自己的童年时期也曾经有过类似的经历,欢迎私信我告诉你的故事。

或许这里还有一些能够帮助你的心理学知识,又或许,在诉说自己的故事的时候,你已经默默地在疗愈自己了。

上一篇:二胎家庭通常是“老大憨老二精”?心理学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