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体育论文_值得运动心理学家持续探索的8大问题 

来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11-10

文章摘要:科学问题总是一项研究、一篇论文、一个方向、一个领域乃至一门学科向前发展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从李其维(2019)关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界定出发,从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机制的角度,分析和探讨了值得运动心理学家探索的8大问题。问题1:身体活动如何、为何会产生预防及治疗心理障碍、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已有大量证据特别是元分析支持身体活动的健心功效,包括治疗和控制抑郁和焦虑的效果(Rebar,Stanton,Geard,Short,Duncan,&Vandelanotte,2015)。仍需要探讨的是身体活动产生健心效益的机制,包括身体活动治疗心理障碍的中介变量以及中枢机理。问题2:身体活动促进心理功能(不仅是心理健康)的调节变量有哪些?需要细分调节变量的类型,寻找新的研究切入点。调节变量包括4大类,即身体活动特征(锻炼的方式、强度、场所、持续时间等)、锻炼者特征(性别、年龄、健康状况、先前锻炼经验等)、结果变量特征(状态或特质焦虑、执行功能特定成分、测量方式、测量时机等)(Spruit,Assink,van Vugt,van der Put,&Stams,2016)以及研究本身的特征(样本量、流失率、发表偏倚、研究质量、研究设计、控制条件、随机化程度、随访次数等)。问题3:如何缩小身体活动促进健康的知行差距?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知行差距反映的是锻炼意向和锻炼行为的关系问题。加深对意向-行为关系尤其是意向转化过程的理解,改进锻炼行为促进的理论架构,是锻炼行为促进领域研究与实践的当务之急(Sniehotta,Presseau,&Araújo-Soares,2014)。另外,探讨意向-行为关系的调节变量(如人群特征和行为特征),也可能是有重要意义的方向。问题4:体育教育如何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在大、中、小学开展系统的体育教育是中国教育的特色之一。那么,这种系统的体育教育包括课上体育教学内容和课下体育活动在何种程度上促进了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如锻炼习惯的养成)?这种促进作用表现在心理发展的哪些方面(宏观的如心理健康,微观的如心理韧性)?是如何促进的(如体育教学内容和体育教学方法的作用)?有哪些证据、强证据、证据链支持了体育教育促进了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这些问题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家和实践者共同关心的问题。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该领域关注的问题有两大类:体育学习兴趣及体育学习动机(李京诚,2019)和体育教育效果(如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问题5:运动知觉和运动决策的脑机制是什么?关于运动情景中高水平运动员知觉加工、注意指向及决策过程的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时空特征,前人研究通过专家-新手范式已经积累了一些成果。运动决策过程中激活的脑区主要涉及枕叶、额叶和顶叶,但也明显存在较多的不一致性,这可能是由于具体决策任务的差异导致的(付全,2019)。ERP不同成分(李四化,张力为,2012;张怡,2013)所代表的含义也有待于进一步明确。这也是运动决策的脑神经机制复杂性的体现。因此,需要研究者在相同或不同的范式下进行更多探索。问题6:压力下发挥失常和最佳状态的原因是什么?解释压力下发挥失常的理论较多,包括传统的倒U型假说(Yerkes&Dodson,1908)、内驱力理论(Hull,1943)、个人最佳功能区理论(Hanin,1989)、突变模型(Hardy&Fazey,1987)、多维焦虑理论(Martens,et al.,1990)以及新近的心智游移观点(Mcvay,Kane,2012;段再复,张力为,2017)等。另外,与自我控制相关的理论如自动执行假说(Baumeister,1984)、心理控制的逆加工理论(Wegner,1994,1998)、自我控制的力量模型(Baumeister,Bratslavsky,Muraven,&Tice,1998)、注意控制理论(Eysenck,Derakshan,Santos,&Calvo,2007)等也有助于我们对该现象的理解。解释最佳状态的理论则有流畅理论(Csikszentmihalyi,1990)和Clutch理论(娄虎等,2014;王进等,2013)。帮助运动员达到最佳竞技状态的理论包括中国学者提出的心理建设综合模式(刘淑慧,1998,2001)、逆境应对训练模式(姒刚彦,2006,2007)、心理技能训练模型(Vealey,2007)和中国运动员心理建设系统(张凯,张力为,2011)。不同的理论均有实证研究或心理训练实践所支持。显然,需要对众说纷纭的理论进行综合评价,抽取相同点,检验不同点。另外,发挥失常和最佳状态时的中枢神经系统工作特征和机制的研究,也将有助于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理解。问题7:运动智力的本质是什么?运动智力可以被理解为"人们在掌握运动技能和表现运动技能的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或特征"吗(张力为,1993)?目前,心理学家能够达成的共识似乎主要是:智力是多维的。例如,Gardner(1983,1996)认为人的智能包括数理逻辑、语言、自然探索、音乐、空间、身体-运动、人际间、内省8个维度。而运动员表现出来的空间和身体运动智力包括哪些特征呢?运动动作的表象能力、模仿能力、学习能力?神经可塑性?比赛中的抗压能力、抗挫能力、心理弹性、心理韧性等所谓的非智力因素"对事件能够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极为重要,应当包括在运动智力中吗?对运动智力特征进行的分析包括心理测量视角、信息加工视角和神经生物视角(张禹,2019),亦有学者提出了相当完整、全面和复杂的"运动智力概念模型"(Rosslee,2014)。显然,如何对运动智力进行概念界定和操作测量,具有理论和应用的双重价值。问题8:如何设计既有严格的实验控制,又具足够的生态学效度的研究方案?这是一个鱼和熊掌如何兼得的问题。为了处理好内部效度与外部效度的关系问题,许多研究往往是先在实验室中考察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并保证内部效度,得到支持性结果后,再将这种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转移到现场进行检验。但如何在实验室或实验现场模拟真实情景,仍是许多研究领域面临的棘手问题。例如,如何模拟运动场上千钧一发的重要时刻运动员承受的高压力?这是极具挑战性的难题。压力设置方法包括时间压力、奖惩并重、社会评价、对手制约及高唤醒水平等(张力为,毕晓婷,2016),尽管种类繁多,但均与大赛中的高压力有很大差别。针对研究目的的、科学的实验设计往往成为决定研究质量的核心要素(魏高峡,李佑发,2012;周成林,赵洪朋,张怡,2012;付全,李京诚,2013)。上述8个问题分属锻炼心理、体育教育心理、竞技心理以及研究方法 4个方面。作者相信,对这些重要问题的持续探讨,有助于运动心理学对健康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表现心理学等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上一篇: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论文_亲子沟通对寄宿初中生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