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为什么我们无法接受孩子平庸?背后的心理学暗 

来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3-07

你能接受你的孩子,只是一个普通的孩子吗?

一位咨询过我的妈妈明确地告诉我,她不能接受孩子平庸,因为她自己就是一个优秀的人。

为了让孩子处处领先,全面发展,这位妈妈花了很多心力去照顾和培养孩子。可是付出越多,随之而来的失望也越多。

在我们身边,很多家长都有类似的心理。他们迫切地希望孩子脱颖而出,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不惜让自己和孩子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可是他们这么努力,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吗?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答案恐怕会让他们失望。因为无法接受孩子平庸的背后,其实是无法接受平庸的自己。

01 为什么我们害怕平庸?

回望童年就会发现,那些对孩子要求严格,期望甚高的家长,自己也有着相似的父母。小的时候,他们也被父母施加过很大的压力,不停被灌输“你必须拿第一,必须赢过别人”的思想。

在潜移默化中,他们接受并内化了父母的观念。有了孩子后,他们又把这种观念投射到孩子身上,要求孩子也必须优秀,必须处处比别人强。

为什么童年时明明那么讨厌,长大后却会欣然接受父母的观念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接受的其实并不是父母的观念,而是一种内在的关系模式,一种在童年时期建立,足以影响我们一生的关系模式。

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小时候父母怎样对待我们,长大后,我们就会怎样对待自己,对待别人。

父母望子成龙的期盼本身并没有错,但当他们不断地向我们提出要求,我们达到要求时,父母笑脸相迎,给我们拥抱和奖励,达不到要求时,迎接我们的只有批评、数落和警告。

这样的行为模式传递给我们的心理暗示是:只有足够优秀,你才配得到父母的爱,才会被人喜欢。

对弱小的孩子来说,父母的爱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最不能失去的。为了让父母喜欢自己,关注自己,孩子便学会用努力和成功来换取父母的满意,以及短暂的安全感。

虽然二十年后,我们的身体已经长大,自己也已为人父母,但我们内在的小孩还活在过去,还活在“靠成绩换取爱”的模式里。所以我们才会复制父母的做法,逼着孩子出人头地。

02 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活成自己

可是,优秀的人才配得到爱,这个命题本来就是错的,不是吗?

如果我们继续延续父母的做法,给孩子灌输这样的思想,最终的结果是不论孩子优秀与否,他都无法真正地接纳和喜欢自己。他会一直患得患失,害怕失去别人的赞美和关注。

而这显然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我们希望孩子活得自信、笃定,不论周围的人怎么说,他都能坚定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努力。若想如此,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鞭策孩子,把他变得更优秀,而是和我们内在的小孩和解。

告诉自己,我很好,我值得被爱。我不必证明我很优秀,也值得被好好对待。

只有先做到爱自己,关怀自己,欣赏自己的与众不同,我们才能改变内在的关系模式,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而一个被爱滋养长大的孩子,注定是不会平庸的。即使平凡,也会闪烁着属于他的光芒,让人无法视而不见。

03 父母的爱能创造奇迹

我在高中时曾经读过一本书,一直激励我到现在。书名我已经不记得了,但书的内容却依然清晰。

作者是一名脆骨症患者,一出生,医生和护士就被他的样子吓到了,原来生产的过程把他全身的骨头都挤碎了。

医生劝父母放弃,说除非奇迹出现,否则这个孩子活不久了。可他的妈妈还是坚定地把他带回家,她相信只要悉心照料,孩子一定会好起来的。

童年对大多数孩子来说都是无忧无虑,快乐无比的,可对作者来说,每一天都是煎熬。

他哪里都不能去,只能孤独地待在家里。一个再正常不过的动作都能让他立刻骨折,然后,他就得长时间停留在那个地方,直到骨头愈合。

这样的生活很痛苦,他向妈妈抱怨,为什么生活那么不公平,为什么偏偏是他得了这种怪病。

妈妈平静地告诉他,公不公平,取决于他自己的看法。如果他把这份经历当作命运的惩罚,他就会一辈子活在痛苦里。但假如他把这看作是特殊的礼物,就没有人能阻止他感受幸福。

上一篇:梦的解析:20种梦境的心理学解释
下一篇:没有了